不要让语言暗示,阻碍孩子快乐成长!

2023-03-10 09:35
3

“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许多人都认同,成年人的相处中,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妄作评判。但却很少有人在意儿童的感受,与孩子相处时我们的话语往往随意且刺耳,这些声音变成了对孩子的暗示。


一般来说,年龄越低的孩子,受到心理暗示影响的程度就会越高。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从中受益,消极的暗示只会让孩子备受伤害。




01
因为担心,常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


担心是一种诅咒。


当父母总是担心孩子闯祸、吃亏、受伤,那孩子很有可能像你担心那样,糟糕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但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信任并祝福孩子,那孩子的行为也会趋于正向和积极。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好意”的提醒:


“杯子拿稳了,不要像上次一样又弄洒了!”


“你看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算了算了,我来帮你。”



父母越是这样提醒,孩子心里就会越紧张,结果也如预料的那般。


因为这种充满担心的语言,就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会招致坏结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看到这,有的父母会觉得:“难道我们就不能提醒孩子注意了吗?”


其实提醒孩子,不一定总是要向孩子表示担忧,不妨多用一些正面的语言:


“捧杯子时走慢点。”


“这条路坑坑洼洼,我们放慢速度。”


正面的语言,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导,这比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02
贴标签,夸大孩子身上的某一气质


孩子基本上都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的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爱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内向、胆小、笨、脾气坏、闷葫芦等等。这些标签说白了,就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它在暗示孩子:你天性就是这样一个人,没得救了。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比起盖棺定论,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爱和帮助。



有一个朋友就做得很好:


他本身是一位比较内向的成年人,从小也深受“太内向没出息”的影响。他的儿子也不像其他孩子活泼,经常见人就躲在爸爸妈妈背后不出来。


但他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一味逼着孩子打招呼,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其他问好方式,如微笑、点头、挥手,还为孩子买来一些儿童社交类的绘本。


最开始,孩子遇见陌生人还是躲在他身后,他会替孩子解围道:“孩子第一次来,需要时间适应。”


有时候,他会拍拍孩子的头,介绍来人给孩子认识,孩子虽然没有开口叫人,却会害羞的微笑。


等人走后,朋友就会鼓励孩子:这次表现比上次好多了。


经过很多次的积极暗示,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不再那么胆怯,甚至会主动叫叔叔阿姨。


西尔维亚·洛肯的《性格拼图》中有句话:“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没有锁定你。”


身为父母,我们更不应该用性格标签“锁定”孩子。


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气质如何,只要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应自己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03
给孩子的能力设限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爸爸深信:“男生就比女生更适合学理科。”


小学时,每次数学考不好,爸爸就念叨:“女孩子就是理科的思维能力差一点。”



在爸爸的影响下,女儿渐渐地对理科学习积极性很低,上了高中之后,偏科越来越严重。


有一次,女孩对高中班主任说起这句:“女生学不好理科。”


班主任听完十分惊讶:“谁跟你说的?能不能学好理科的生理差异影响很小,我教书这么多年,学得好的女生多着呢!”


直到这时,孩子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来,她就被允许“学不好理科”,爸爸一直在暗示自己:“作为女生,你只能做到这样了。”


当身边的大人总是对孩子说:“你学不好”、“你做不到”时,孩子也会不自觉接收到这个信息,认为自己只能达到目前的水平。


我们对孩子的种种评价,最终会被孩子内化成自我评价,将自己限制在条条框框内


演讲大师韦恩·戴尔畅曾说:
“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