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松弛,考生的心理状态和作息等,与考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在等待分数、等待报考、等待录取和家长的期待等一系列应激反应中,考生的心理起伏比较大。
在多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和情绪变化等“适应性障碍”。
高考后,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考生和家长该如何调整?一起来查收这份“高考后心理调适指南”。
高考后常见心理状态
放纵型心理
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有的考生一睡好几天,有的一连玩几天几夜的网络游戏,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等进入大学后,因暑假的过度放松,而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
焦虑型心理
此类心理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上时,这种感觉更明显。
抑郁型心理
表现为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
迷茫型心理
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考生往往美美地睡几天,把长期缺失的睡眠补一下。但过了几天,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空的,茫然不知所措、百无聊赖,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
高考后如何调整心态?
一方面,同学们需要积极调整心态,合理改变生活方式,不过度放任,拓展兴趣爱好,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时积极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利用好“最长”的暑假,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家长朋友们也需要特别关注孩子“考试后、分数公布后、志愿填报时、录取后”4个阶段的心理动向,及时做好孩子的心理安抚工作。
学生篇01
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娱乐时间
这个阶段要多补觉、多休息;避免过度放纵,规律作息,尽可能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可以适当地去做运动、游玩散心。
同学们可以尝试制定暑假生活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娱乐项目,合理安排娱乐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如将听音乐、运动、玩游戏、看书、学习英语等活动结合,既照顾了兴趣爱好,又增长了知识。
02
转变想法,排解压力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转折点。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人生经历,成绩不能决定一切,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
通过转变想法,可以减轻焦虑、忧虑、自责的心理负担。当紧张、焦虑的情绪来临,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回避转移法:离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令自己忘却烦恼;
积极自我暗示法: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为自己加油,建立自信心。
03
多方综合权衡,合理填报志愿
建议同学们多与父母、老师讨论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优势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探索自己感兴趣专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就业前景等信息,多方面、多渠道搜集信息,合理决策。
此外,有的同学在选择心仪院校与专业时,可能会与家长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时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明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理性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篇01
不要总提考试情况,让孩子放松身心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谈考试的发挥情况,请家长别过多询问,允许孩子在考试成绩出来前,放下和考试有关的事项,好好地休息与放松。
出分前这段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着手准备填报志愿事宜,和孩子充分交流、探讨大学、专业、人生规划等,为出分后填报志愿做准备。
02
积极陪伴,关注孩子的动态和变化
在等待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里,尤其是临近出分时,家长可能和孩子一样紧张与焦灼。家长要积极调适好自己的情绪,以自己的沉稳给孩子烦乱的心以抚慰。要延续高考前对孩子的关爱,把最好和最坏的结果估计出来,做一个预案去面对与解决。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听音乐、看电视、到郊外走走、制作与享受美食等等,帮助孩子调适不良心理,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03
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高考成绩
对于孩子而言,成绩出来后最难过的一关是家长关,尤其是考试成绩不如己愿的孩子,家长的反应与态度十分重要。有时候,家长的不满与埋怨可能让孩子那本已难受的心痛上加痛,甚至生出自暴自弃的念头。
成功虽没有捷径可走,但成才之道却有万千条途径可循。不管高考结果如何,孩子的未来都有很多可能,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高考结果。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会帮助孩子更积极地面对问题与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追求,热爱生活,永不放弃。
04
尊重孩子的报考志愿选择
高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就是最大的一件事,“大包大揽”和“甩手掌柜”都不合适。如果将填报高考志愿比喻成一场战役的话,那么家长、亲戚朋友都是“参谋”,孩子才是战役的司令。所以,家长可以积极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为孩子做一个合格的“作战参谋”,尊重孩子的选择。
05
珍惜共处时光,积极良性沟通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与父母渐行渐远的旅程。随着孩子走进新阶段,留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希望家长珍惜这个假期的共处时光。孩子已经长大,渴望父母能与他(她)平等相处,良性沟通,所以请家长少唠叨,少指责,多理解,多尊重,给孩子更多的爱、温暖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