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106天胡鑫宇让人痛惜:青少年自杀高发,这6个信号要重视!

2023-02-03 09:03
15
失踪106天的胡鑫宇事件,终于有了定论,越来越多细节被披露......


据人民日报发布的《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会答疑全文》,胡同学的出走有迹可循:


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造成胡某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

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

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

进食出现异常;

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胡鑫宇的离世,再次将青少年心理危机推到公众面前。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每年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在10-19岁青少年中,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三大杀手”之一。


孩子的世界很小,所以成年人或过来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的眼里都不小。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期待、家庭的矛盾、校园关系的紧张,一层一层地叠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他们生理、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出现厌学、叛逆、吼叫、哭泣、无助、绝望等等负面情绪。


他们也许会挣扎着,希望通过哭喊的方式向外“呼救”,但如果得到的回应是家长和身边朋友的不理解、指责,会受挫继而将攻击的矛头转向内去攻击自己。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压在身上,自杀便成为最后的解决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孩子的心理危机?


当孩子出现以下6种变化,家长和学校就应敲响警钟!
 成绩忽然下降
一向成绩稳定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成绩断崖式下滑,考得一次比一次差,产生焦虑、厌学的心理。


这时家长别急着批评孩子,先问问孩子是否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很难自主改变,就算喝再多咖啡、睡再长时间,自己也无法集中。


这可能是因为情绪影响了脑区的运作,让孩子无法正常思考分析,很难消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不同寻常的叛逆


叛逆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阶段,自我意识的独立让他们开始抗拒父母的约束与管教。而有抑郁倾向的孩子的“叛逆期”,却表现得稍有不同,他们的情绪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起伏。


比如,持续的愤怒不安,有时只是一些日常的小事,也能掀起一场家庭风波。这时候,家长们需要重视孩子们的愤怒情绪,背后可能隐藏着抑郁情绪。


沉迷虚拟网络


我们如今的生活起居皆离不开电子设备,所以每个人多少带点“网瘾”。但抑郁厌学的孩子,却是痴迷于网络。比起多人的户外社交活动,他们更愿意独自与手机电脑待在一起。


因为虚拟网络可以给予他们现实无法获取的安全感,他们借此填补内心空虚、逃避残酷现实。


如果你发现孩子逃避外出,变成宅男宅女,整日埋首于电子设备,建议尽早与孩子沟通,主动去了解孩子。


频繁发布负面讯息


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信息发布,也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孩子抑郁的端倪。一项美国研究就发现,短期内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量色调暗沉的照片,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


家长需注意多留个心眼,适时关注孩子的社交动态。如果孩子频繁发布阴暗负面的信息,次谈及死亡、自杀等敏感话题,就应该及早干预。


饮食习惯改变


大脑与肠胃有条“情感专线”,所以孩子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肠胃都知道。如果孩子突然食欲不振、又或者突然暴饮暴食在排除器质疾病后,应该考虑情绪因素。


有时我们不能敏锐地觉察孩子饮食习惯的改变,但如果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系列改变,甚至暴瘦或者暴胖时,就要注意了,这些都是肠胃的提醒信号。


做出较低自我评价


大部分孩子乐于表现自己,以期获得旁人的关注与夸赞,这能让他们获取满足感。抑郁的孩子却恰恰相反,因为对自己做出较低评价,他们羞于对外界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他们选择用“没人喜欢”、“一文不值”、“一无是处”等负性词语评价自己。


为了不拖累他人,孩子会有意识地回避群体,选择一个人独处,旁人的鼓励也不能打动他们。


发现孩子过分自卑、无法客观评价自我、又时常落泪时,建议家长向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当孩子出现以上6种迹象时,多半表示他们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


为人父母,我们非常应该做到事前预防阻止和事后干预,以下3个建议或许可以帮助大家:


● 养成定期和孩子沟通的习惯:
以朋友的姿态与孩子聊聊最近的生活,可以谈谈学校趣事、情感烦恼、或其他日常话题。处于平等位置的谈话,会让孩子更加愿意敞开心扉,对外进行表达。


试试用引导代替抱怨、用鼓励代替批评、用理解代替干预,做到亲近孩子却不阻扰孩子。


●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孩子可以敏锐地感知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环境。


首要的是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伴侣间与亲子间都应和平共处,及时且理性地化解矛盾冲突,避免负性情绪的连锁反应。平时可以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庭成员的互动,也让孩子更亲身体会到来自家人的关爱。


● 拒绝病耻,积极对外寻求帮助:


孩子的病耻感,有时来源于父母。部分家长明明察觉孩子异常,却担心其被贴上另类标签,于是掩耳盗铃,迟迟不带孩子就医。


这并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作为明事理的成年人,我们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知:


心理问题并不可耻。生病的我们不应在意他人目光,如有不适,一定要专业医生寻求帮助,按时服药,积极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是全年龄段人群都可能罹患的一种心境障碍。青少年,更是它的高发群体之一


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甚至比成年人更大。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够像重视孩子学习一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读懂孩子的心理信号。


用关爱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愿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