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好像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怎么发展起来,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便在我们为人处事时无形中影响着我们。
其实,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成分。它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萌芽,让我们辨别好坏、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随着慢慢地长大,我们会将在社会化中学习到的他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将其逐渐变成自己的。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在最开始我们会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获得奖赏。到了下一个阶段,我们会遵循传统秩序、陈规,以符合他人的期待和避免他人的不喜欢和不赞成。
在最后一个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我们会自觉守约、实行权利、履行义务,来维护公共利益和避免自我责备。
道德也会传染
和细菌一样,心理特质也会在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传递。
当传染物与道德品质有关时,就存在道德传染(moral contagion)。
若道德违法者(moral transgressor)作为传染源将消极道德品质直接传递给传染对象,或先传递给道德中性物品,再由此物品传递给受传染对象, 引起其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则存在不道德传染。
这样的不道德传染会让人产生特定的情绪,譬如当目睹他人实行不道德行为时,我们会体验到气愤;当存在涉及种族主义、虐待、侵犯等的不道德传染时,我们则会体验到厌恶和鄙视。
这些传染也会“殃及”一些中性的物体。例如人们会厌弃不道德人士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用品等。
我有干过这件事吗?我怎么没有印象了
一些不道德的事,例如撒谎、违背公平原则会对我们的积极道德自我概念造成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我概念,我们会出现记忆偏差,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相关事件或信息。
但是当不道德事件与自我无关时,这样的记忆偏差则不存在。因为这些事件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这和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自我保护动机有关。
道德也会被损伤
当行为违背了内心深层的道德信念时,我们便会引起强烈的内疚和羞愧。譬如,在灾难发生后,他人遭遇困境但我们无能为力时,自我谴责和愧疚便会被激起;也如之前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面对受感染者无法得到救助和自身被感染的两难困境时,他们也会遭受心理和道德层面的考验。
幸存者综合症,也是道德损伤的一种表现之一。因为他们并没有因为活下来而感到庆幸,而是被引发了内疚和羞愧的情绪体验。
道德损伤,会让他们在道德态度和行为方面产生消极变化,在精神信仰层面发生改变或丧失,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内疚与羞耻、宽恕问题、厌恶感、攻击行为、自我伤害和人格障碍,让对他人和社会或文化契约的信任降低,自我照顾能力变差。
看到别人做好事,感觉自己也升华了
当我们看到别人做出道德行为时, 我们会欣赏他人的美德并感到自己的道德情操被提升, 继而产生一种积极道德情绪,即我们获得了一种道德提升感。
例如,看见医护人员无私奉献、坚守岗位的身影时,我们会油然而生一种感激之情;当看到志愿者在灾区救助幸存者时,我们也会被激发出钦佩的情绪。
这些情绪会在认知层面上,让人对人性更乐观,重新评价他人的积极品质、更喜欢他人、对他人更加开放。并且,目睹或听闻这些道德行为后,还会产生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会产生热泪盈眶、起鸡皮疙瘩等生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