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是一个家庭最好的资源!

2023-02-16 08:40
8

                                                                                     

                                                                                         


有一次,一位父亲带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来找我做咨询,他跟我说:这个小孩经常分心,做什么事情都害怕失败,每天紧张兮兮的样子。当我和这个小朋友做完一个小时的个案之后,我感觉到他整个状态都改变了,他更加放松,脸上也有了一些笑容。


然后我送他出门,当我打开门,见到孩子的爸爸,他一脸的焦虑,眼睛闪烁着不安,整个身体是绷紧的,好像没有了呼吸,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小孩子焦虑、紧张、不安是有道理的。


在任何的关系中,无论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我们都需要应用两层人类心智去进行交流,并从交流中构建自我关系和他人关系。


第一层心智:情绪心智,它在我们的身体内;


第二层心智:语言心智,它在我们的头脑中。


情绪心智也可以称之为:身体里的“孩童心智”,是我们与他人和世界之间的连接、创造力、生命力、爱······但这个心智没有语言,也不能理解社交认知的世界。



语言心智也可以称之为:头脑里的“成人心智”,是社交心智,它有自我意识,能理解规则、角色、以及如何做计划,进行智力思考。


在孩子小的时候,“成人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父母就是孩子的成人心智。父母的存在,是为了能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成人心智。


同时,父母的“情绪心智”会直接影响着“语言心智”的表达。



从这个理念上,父母会带给孩子这些影响——


第一,当父母的情绪心智是积极正向的,就会表达出正向的语言;当父母的情绪心智是消极负向的,就会说出负面的语言,父母的情绪心智会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就像开头的案例,当爸爸处于负面消极的情绪心智状态,他会感觉到不安焦虑,和孩子失去连接,然后语言心智的表达非常有批评性,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甚至觉得“我不是一个有用的人”、“爸爸不喜欢我”······


相反的,当父母处在正向流动的情绪心智状态,父母会开放、灵活、有爱意,充满好奇心,此时父母的语言心智也会变得积极和清晰,孩子也会感觉良好,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引。


第二,当父母的情绪心智和语言心智不一致的时候,会对孩子产生“双重束缚”,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很矛盾、分裂的感觉。


我想,在大家的成长中,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有时候父母跟我们说的一些话,内容上听起来是为我们好的,但我们内在却感觉到非常矛盾和分裂,好像听父母这样说,我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对,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比如,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当我妈妈跟我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但同时,她的语气又是充满了那么多的情绪、不耐烦、不满意······


这个时候,我内在就充满着矛盾和分裂。语言上我能听得明白,妈妈是为了引导我做出正确的行为,但是妈妈的身体语言,却表现得如此恶狠狠,让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


当孩子体验到,父母说的语言和他的身体情绪呈现出来的样子不一致的时候,孩子的内在就会体验到矛盾和分裂。



第三,孩子会透过父母的情绪心智,去感受和接收信息。


父母的情绪心智,对于孩子就如同镜像反映,孩子会透过父母的情绪心智,去感受和接收信息。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当时我处在巨大的压力中,内心非常挫折和崩溃,但我在进家前,在门口做了几个深呼吸,因为我不想影响家人和孩子。


然后我带着扮演出来的笑容,和家里人吃完饭,回到自己的房间。没过一会儿,我三岁的儿子就跟着进来,他问:“你是不是很不开心呀?”


当时我有点惊讶,对着孩子说:“我很好呀,你放心。”


他带着一脸狐疑的表情就出去了,但没过一会,他又进来,“你是不是不开心呀?”


我深深惊叹,原来和孩子之间心心相印的连接是那么深。


这也再一次提醒我自己,当我处在崩溃的状态时,我需要把连接带给自己,回归到正向的情绪心智状态,去照顾好自己的创伤,要不然,孩子会自动地连接我的创伤,他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要为父母的伤痛,为父母的人生负责,继而产生这样的信念:是不是我不够乖?是不是我不够聪明?我要变得更好,我要为爸爸妈妈负起责任······



在亲子养育的过程中,透过孩子,往往会触碰到父母内在未经整合的部分;透过孩子,唤醒了父母内在需要被爱的部分······


比如,透过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紧绷、焦虑;


透过我们对孩子的操控,可以觉察到我们内在的不安全感;


透过我们对孩子的指责,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


在这些时刻,我们需要把更多的觉察带回到内在,在任何的关系里,感受到内在的伤痛被激活时,都能够把疗愈的责任带回给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那么我们就真正有力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就避免了我们的孩子自动化地背负我们的伤痛。

同样的,当我们情绪心智处于正向流动的状态时,我们对孩子讲出来的语言是正向的,赋予孩子的存在正向的意义,即使孩子处在崩溃的状态时,父母也有能力连接孩子的情绪心智,引导、赋予他积极正向的意义,帮助孩子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挑战。


这样,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一段生生不息的、充满创造力的亲子关系。



有一次,一位父亲带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来找我做咨询,他跟我说:这个小孩经常分心,做什么事情都害怕失败,每天紧张兮兮的样子。当我和这个小朋友做完一个小时的个案之后,我感觉到他整个状态都改变了,他更加放松,脸上也有了一些笑容。


然后我送他出门,当我打开门,见到孩子的爸爸,他一脸的焦虑,眼睛闪烁着不安,整个身体是绷紧的,好像没有了呼吸,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小孩子焦虑、紧张、不安是有道理的。


在任何的关系中,无论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我们都需要应用两层人类心智去进行交流,并从交流中构建自我关系和他人关系。


第一层心智:情绪心智,它在我们的身体内;


第二层心智:语言心智,它在我们的头脑中。


情绪心智也可以称之为:身体里的“孩童心智”,是我们与他人和世界之间的连接、创造力、生命力、爱······但这个心智没有语言,也不能理解社交认知的世界。



语言心智也可以称之为:头脑里的“成人心智”,是社交心智,它有自我意识,能理解规则、角色、以及如何做计划,进行智力思考。


在孩子小的时候,“成人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父母就是孩子的成人心智。父母的存在,是为了能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成人心智。


同时,父母的“情绪心智”会直接影响着“语言心智”的表达。



从这个理念上,父母会带给孩子这些影响——


第一,当父母的情绪心智是积极正向的,就会表达出正向的语言;当父母的情绪心智是消极负向的,就会说出负面的语言,父母的情绪心智会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就像开头的案例,当爸爸处于负面消极的情绪心智状态,他会感觉到不安焦虑,和孩子失去连接,然后语言心智的表达非常有批评性,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甚至觉得“我不是一个有用的人”、“爸爸不喜欢我”······


相反的,当父母处在正向流动的情绪心智状态,父母会开放、灵活、有爱意,充满好奇心,此时父母的语言心智也会变得积极和清晰,孩子也会感觉良好,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引。


第二,当父母的情绪心智和语言心智不一致的时候,会对孩子产生“双重束缚”,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很矛盾、分裂的感觉。


我想,在大家的成长中,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有时候父母跟我们说的一些话,内容上听起来是为我们好的,但我们内在却感觉到非常矛盾和分裂,好像听父母这样说,我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对,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比如,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当我妈妈跟我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但同时,她的语气又是充满了那么多的情绪、不耐烦、不满意······


这个时候,我内在就充满着矛盾和分裂。语言上我能听得明白,妈妈是为了引导我做出正确的行为,但是妈妈的身体语言,却表现得如此恶狠狠,让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


当孩子体验到,父母说的语言和他的身体情绪呈现出来的样子不一致的时候,孩子的内在就会体验到矛盾和分裂。



第三,孩子会透过父母的情绪心智,去感受和接收信息。


父母的情绪心智,对于孩子就如同镜像反映,孩子会透过父母的情绪心智,去感受和接收信息。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当时我处在巨大的压力中,内心非常挫折和崩溃,但我在进家前,在门口做了几个深呼吸,因为我不想影响家人和孩子。


然后我带着扮演出来的笑容,和家里人吃完饭,回到自己的房间。没过一会儿,我三岁的儿子就跟着进来,他问:“你是不是很不开心呀?”


当时我有点惊讶,对着孩子说:“我很好呀,你放心。”


他带着一脸狐疑的表情就出去了,但没过一会,他又进来,“你是不是不开心呀?”


我深深惊叹,原来和孩子之间心心相印的连接是那么深。


这也再一次提醒我自己,当我处在崩溃的状态时,我需要把连接带给自己,回归到正向的情绪心智状态,去照顾好自己的创伤,要不然,孩子会自动地连接我的创伤,他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要为父母的伤痛,为父母的人生负责,继而产生这样的信念:是不是我不够乖?是不是我不够聪明?我要变得更好,我要为爸爸妈妈负起责任······



在亲子养育的过程中,透过孩子,往往会触碰到父母内在未经整合的部分;透过孩子,唤醒了父母内在需要被爱的部分······


比如,透过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紧绷、焦虑;


透过我们对孩子的操控,可以觉察到我们内在的不安全感;


透过我们对孩子的指责,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


在这些时刻,我们需要把更多的觉察带回到内在,在任何的关系里,感受到内在的伤痛被激活时,都能够把疗愈的责任带回给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那么我们就真正有力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就避免了我们的孩子自动化地背负我们的伤痛。

同样的,当我们情绪心智处于正向流动的状态时,我们对孩子讲出来的语言是正向的,赋予孩子的存在正向的意义,即使孩子处在崩溃的状态时,父母也有能力连接孩子的情绪心智,引导、赋予他积极正向的意义,帮助孩子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挑战。


这样,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一段生生不息的、充满创造力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