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其实本质就是一场精神伤害……

2023-03-07 08:45
40
“我不想结婚!我不想随便!我不想面对我的家人!”


就在前段时间,宁波的一位女孩因父母逼婚,跑到房顶上企图自杀,在消防员在劝说的时候,她哭喊着说出了这些话,好在最后她被救了下来,没有酿成太大的悲剧。


这个视频传到了网上的时候,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位网友说自己给妈妈看了视频,妈妈却觉得跳楼的女孩是神经病,还说“不想结婚的都不正常,当初就不应该生出来。”


而另一边,很多网友说了自己被催婚的糟糕经历,比如有一位女士的评论:“回家过年被天天催婚,介绍各种各样的人相亲,爸爸妈妈根本不管自己嫁给什么人,幸不幸福,但必须要结婚,觉得父母这辈子的婚姻都不幸福,凭啥要强迫孩子进入围城。”


其实,催婚催生早已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很多父母为此和子女发生无数次激烈的冲突,双方都很消耗也很痛苦,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子女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结婚明明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父母的本意也是让孩子幸福,为什么最终会逼得孩子想寻死?




甜蜜牢笼
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独生子这一代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物质条件相对丰富,那些祖辈遭受的艰难困苦,并没有降临到这些孩子身上。


这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个问题,当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出生后,必不可免的,全族人的目光,都会集中在这个婴儿身上,随着这个宝宝的长大,这种被极度关注的体验,反而变成了负担。


作为子女的一举一动,想法和行为都在被无时无刻的“监控”着,甚至被指导和“矫正”,这种过度的亲密,让人失去了“秘密”,而人格的成长,需要某种心理空间,就好像婴儿潜移默化的学会了翻身,走路和说话。


当这种空间被“亲密”填满,孩子长大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离,而父母的关注依旧存在,并升级到了人生大事上,如果此时进入婚姻,不仅仅等于无意识的认同了父母的操控,将自己的精神生命交托与他者,带来那种深刻的屈辱感和死亡的味道。


而且,婚姻里种种亲密和模糊的边界,会让自己感觉重新体验童年的牢笼,被压缩的心理空间,以及对他人控制和评价的异常敏感,每一条都会让人崩溃。


催婚,就相当将好不容易获得的“自由”捕获,重新打入死牢。

伤痛礼物
曾经有位网友说自己的妈妈,会有意无意的问自己有没有和她一样的身体不适,好似关心,但又有某种期待,如果回答为没有,就会感到母亲有点失落,在部分家庭,有的父母可能会无意识的把自己受到过的创伤,无意识的传递下去。


让孩子重新体验一下自己的人生,这当然包括在婚姻中遭受过的痛苦,有些遭受背叛的女人,会劝自己的女儿,要原谅和接纳对方出轨这件事,不要管太多,以为家里孩子好的名义,或是曾经吃过很多“苦”的父母,刻意的让子女吃苦,制造各种障碍,去锻炼其“坚强的意志”。


有些“礼物”甚至看起来很正向。比如:父母小的时候,因为兄弟姐妹众多,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到儿子或者女儿身上。


如果说上一代的创伤,是因为缺少照顾,而产生的种种情况,那么下一代的痛苦,刚好是获得了太多的关注,或者是不恰当的回应,而且当父母“关爱”孩子的时候,某些情况下,是在安抚童年那个受伤的自己。


正所谓,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这有些类似两个“相爱”的人,做出了很多和爱相关的举动,但目光却穿透眼前这个替代品,看向遥远的过去,那里有个“白月光”,在享受着这一切,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独孤和屈辱的了。


所以,有些父母会觉得怎么对你好,还好错了,感觉养了个“白眼狼”,子女在背负着道德压力的同时,难以反驳这一切。


当这份“礼物”要交付给下一代的时候,尤其是关于婚姻中的痛苦,孩子潜意识为了自我保护,会本能的拒绝和逃离。



再次混沌
现在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并没有过去多远,虽然部分地区还会出现姐姐出嫁要彩礼,补贴给弟弟娶老婆用的现象,但的婚姻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开始变得模糊。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以及女性更多的参与工作,伴随着各种思潮的涌动,女性独立,变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色,就好像上几个世纪,全职妈妈被称为“家的天使”一样,去打扫房间,养育孩子,操持家务,男性肩负了“赚钱养家”的责任。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约定俗成。


而女性想要独立和真正能独立之间,出现某种过渡期,这个过渡期首先就是先抓住某种思潮,让自己内心暂时稳定一下。


在更大的集体意识下,“不独立”的女性好像被蒙上了某种屈辱感。那些生活的琐碎,男女之间对立冲突,都被这件事所绑架,稍有不慎,就会开始相互攻击,贬低,贴上侮辱性的标签。


传统婚姻关于性的唯一性,财产的保障、出轨后的社会压力、延续新生命等意义,好似失去了制约和价值,而新的“秩序”,还未到来。


父母和孩子关于结婚这件事的冲突,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冲突,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人,现在网速很快,可以随时换人。


当把目光从人类历史上的横轴伸展,每一个集体意识巨大变化的时代,都会出现某段时间的混沌期,在这个阶段的真空,各种思想和主义争鸣,对立和冲突交锋,在这“乱局”之中,暂时没有觉察的个体,在生命重大选择的议题上,都变得谨慎而迷茫。



乱中取静
1.拥抱冲突:
在多子女家庭中,即使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变的很忙或冷漠,这种被安抚和关注的需要,也可能在兄弟姐妹中代偿。即使出现了手足竞争,相互的冲突和攻击,但由于没有办法分开,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就慢慢的发展出应对、处理和耐受冲突的能力。


如果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是难以经历这一切的,幼儿园和学校里,也没有“冲突课”,只要出现争吵,老师会立刻将两人分开。


长大后进入关系,当两人之间产生矛盾,很容易因此而分开,更别提要进入婚姻了。


可以觉察一下,冲突本身的琐碎,和相应的情绪,是否存在着反差。比如:某件看起来很小的,也可以去修复和事情,却涌动着巨大的情绪,即使事情解决了,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


原因之一,是对早年的那种被操控的情况,感到愤恨,自己需要在一些事情上,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否则自己的存在就会有某种破碎的感觉,只要稍微受挫,就想致对方于死地,或者因为这种愤恨而感到恐惧和羞愧,进而逃离。


尝试在关系中表达这一切,在冲突中发现两个人彼此的边界,即使选择不进入婚姻,不去生孩子,也可以体验一下爱情的甜蜜和酸臭。
    
2.归还:
父母的“伤痛礼物”,传递给下一代,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痕迹。最常见的是,在关系中,重复了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这可能是对方像早年的父母对待自己那样,去指责、攻击或是嘲讽,或是发生反转,自己化身为早年的父母,去这样对另一半。


还有的情况是,作为母胎单身,不进入关系,或是只有性关系,不发生其他的情感连接,以及在关系中,表现的非常隔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不能走的“太近”。


在两个孩子的家庭中,有的“礼物”会找到其中一个馈赠下去,另一个则逃出生天,躲开了命运的枷锁,在连接有些紧密的大家族中,某些情况下,也会选择其中一个孩子承担上代人的阴影,所有的“症状”,都在这个孩子身上呈现,变成了所谓的“索引病人”。


“送礼”的现象,某些情况是上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潜意识希望下一代去搞定。
       
此时的不进入婚姻,实际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不想重蹈覆辙。


可以多了解父母以及家族的早年的生活,去觉察他们的局限性,了解不是为了拯救,而是去知晓这种局限性对自己的影响,有时候了解的更多,越可以在局限的部分去创造性的修通,以及建立边界,并把这些礼物还给他们,不背这个锅,这并不是自己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心意,是真正的决定不进入婚姻,还是因为创伤而回避。
         
3.只取一瓢:
当女性独立,和男女对立的话题不断被炒热,衍生出的各种视频、文字、影视作品或是形形色色的认知,源源不断的涌现,在这思潮的巨浪中,还暗暗的潜藏着传统的暗流,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当某种“正确”的思潮被推向一个不容反驳的高度时,那些没有到达这些“高度”的群体,可能会产生某种危机、羞耻和紧张感,这些没法被消化的情绪,投射到社会中去,开始寻找种种的不公和缺点,来平衡内在的情绪。


或者是攻击某个群体,让这个群体来承受这一切。所以,可以看到部分女性,会提高对另一半的要求,优先满足经济上的“独立”,而男性则试图寻找情绪稳定,温柔而善解人意的老婆,但这种品质可能会被当成旧时代的糟糠,被唾弃和贬低。


的确,某些个体的温柔是压抑和顺从换来的,并不是自发的人格品质,当然要拒绝。但在时代的变换的过程中,往往是提高一个方面,再去打压另一个方面。


就好像之前的时代,不结婚人会被非议,而现在“不独立”的人也会被鄙视一样。


这不是对和错,好和坏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可以先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尊重自己的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做出选择。那些种种的认知和主义,如果没有觉察,就会在思潮的巨浪中,被不由自主的带向未知的远方,或者成为流量的韭菜。


无论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当轻舟已过万重山,新的“秩序”来临时,可对自己说,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相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