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对微信有一种矛盾情绪。有时候,他们会觉得每天花了太多时间刷微信,甚至因此忽视了与家人和睦相处、与小伙伴儿快乐玩耍。于是乎,某一天,他们信誓旦旦地说:哼,我要戒掉微信!可是,当真正退出微信时,他们又觉得其实离不开,仿佛有一种力量在召唤自己。再次登录时,有一种如登宝山、如归故乡的感觉。
“离开”or“不离开”,为什么如此纠结?
离开的是我,离不开的是你
朋友A,比较内向,很有想法,思想独立。他曾经离开微信,后来又回来了
--我问:你为什么离开微信?
--我想找的一个独立的自己,而不是靠发状态、靠别人的点赞和评论。
--那为什么回来?
--因为我妈。我妈学会用微信后,我们就主要通过微信联系,她喜欢看我发的东西,也喜欢我去给她点赞和评论。这样,她才知道我是好好的,我也知道她是好好的。
我明白他的心情。离开微信,可能并不是因为微信多么不好,而仅仅是“我”离开了,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回到微信,也并不是因为“绑架”,而是“我”回来了,才能更好的保持与“你”的联结。说白了,我的“朋友圈”在这儿,我的“关系”在这儿,“我”可以离开微信,但“我”离不开与“你”的联结。虽然我们自己在不断成长,朋友圈的人际关系也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总会有人通过微信一直关注着“你”。这个人,可能是曾经的初恋、可能是大学的室友、可能是自己的母亲...
离开的是工具,离不开的是情感
朋友B,工作狂,微信里有三千多好友,当然,绝大部分是工作关系,这也让他时常疲惫不堪。偶尔家人也会抱怨,为什么和家人一起吃饭时,还在不停发微信,下班到家连孩子学业都不顾。
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
先举个例子,大家买手机时,不同人的关注点不一样。有些在意通话质量、功能、内存,这些属于一个产品的工具性价值。有些人非常在意它好不好看,这属于产品的情感性价值。
对于微信也是一样。我们用微信,不外乎发挥其工具性和情感性两方面的功能。工具性是微信好不好用,方不方便沟通和交流。情感性是微信是否能够促进人际间情感联结,是否能够减轻我们的孤独,让我们体会到爱与被爱。